全都變成掃碼點餐是件好事嗎?
2019年5月7日,北京,晴,14—28℃,西南風3級,空氣質量指數:59
前天晚上,我去一家餐館吃飯。剛入店,不大的店鋪內人聲嘈雜,食客雖不多,但服務人員似乎都在忙碌,無人領我找座,其中一人見我進去,更是隔著老遠叫道:“你好,找個座位坐下XX掃碼點餐?!?
又是掃碼點餐!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大小餐館開始流行掃碼點餐。每個餐桌的一角都貼有二維碼,服務員還沒引你到座位,第一句話便是“請XX掃碼點餐”,甚至連菜單都不提供了。
我很不習慣這個改變。我認為電子支付、電子點餐雖然方便,但一個開門做生意的餐館不能只提供這一個選擇,讓顧客順應他們的方便。
我會本能地警惕與排斥一些方便,例如掃碼點餐,這看似方便店家,也方便了身為顧客的我,但方便是要付出代價的,尤其對我們顧客而言代價過高。有些餐館需要關注,甚至需要注冊登錄才能掃碼點餐,簡直是變相綁架;有些餐館比較“人性”些,不需要關注不需要注冊,但不論哪種情況,一旦顧客掃碼點餐,顧客相關的一大串數據都會發送到店家賬號的后臺,你點了什么,花了多少錢,口味偏好,店家都一清二楚。若是你關注了店家賬號,之后你還會收到各類推送,打折、優惠券等信息輪番轟炸,再次誘惑你去消費。
再往深處說,你的信息被收集后,你不會知道它到底會流到何處去,會被如何運用。如今“用戶畫像”已經不是一個陌生詞匯,而很多公司之所以能分析用戶,便是基于許多我們這些主動或被動上傳的零零碎碎的個人消息:你今天去了哪里,買了什么,吃了什么,花了多少錢……最后你成了一個符號,一個被分析的對象,一個“潛在用戶”。
在這個無處不被收集個人信息的時代,雖然“個人隱私”是個笑話,但我實在不希望僅僅是去吃個飯,也要被分析。我希望能保留一點個人隱私,哪怕是極少的一點。
我一直認為,掃碼點餐其實不是方便了我們顧客,我們年輕人如今手機玩得溜,但不代表人人都是,一些老人并不會手機點餐是不是去這類店就吃不上飯了?手機再方便也只是個機器,萬一哪天不靈光點不了餐是不是哪怕帶著現金也吃不上飯?
掃碼點餐更加不是為了方便服務員。有些服務員可能覺得顧客自己點餐他們會輕松,但真到了所有餐館都必須顧客自己點餐的時候,他們應該急了,那得多少人失業??!
就這樣,掃碼點餐成了我們一種主要的點餐方式,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,許多人都默認了,接受了。我時常在想,我們的習慣很容易被市場馴化,一如掃碼點餐。在三四年前,誰都沒有這個習慣,餐館也沒有這個功能,不知何時,它一夜之間占據了陣地,并不斷地向我們灌輸掃碼點餐是個非常便捷的服務??扇舨宛^全部變成掃碼餐真的是件好事嗎?它到底方便了誰?
答案可能只有真正從中獲益的人知道吧。
最后,我認為,餐館開門做生意,還是提供多種點餐服務與支付服務比較好,選擇權應該在顧客手中,顧客愿意掃碼點餐那當然好,不愿意那也得有相應的服務,提供菜單,有人幫忙點餐。我更愿意直接拿著菜單點餐,因為于我而言,選擇一家餐館吃飯只是吃飯,不需要深度捆綁。好吃,我當然會再去吃;不好吃,即使價格再便宜、服務再好,也不會去吃。